- · 《农业现代化研究》栏目[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数据[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征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刊物[09/07]
人民财评:让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更“甜”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技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
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在种业种源、农机农艺、农技推广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支撑保障粮食产量连续7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菜篮子”供给充裕,“米袋子”保障有力。放眼广袤田畴,科技已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驱动力。全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十年间提高7个百分点,超过61%,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2%,全国已建成9亿多亩高标准农田,农作物种源自给率超过95%。
“硬核”数据实打实,见证农业生产方式之变:从肩扛牛拉到机种机收,从看天吃饭到旱能浇、涝能排,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重大成就、重大变革的背后,应当看到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紧紧抓住耕地和种子两个要害,夯实粮食生产物质基础。建好高标准农田,启动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培育推广一批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突破性新品种,不断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更大力度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抓实抓好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等重点任务,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多方共同发力、形成合力,整合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打通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等环节,完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全链条,加快成果的孵化、转化,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让好技术更好转化为生产力。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原创稿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农业科技盛会——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活动在南京火热举办。
落实藏粮于技关键在人。农民是农业生产和乡村振兴的主体。加快造就一支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促进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提升,让更多“土专家”“田秀才”成长起来,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必将更加矫健。
活动科技感满满,科学家、企业家、创投家等创新主体纷纷参与,一大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实现转化,活动签约项目600多项,金额突破120亿元。事实证明,新时代推动农业科技创新,要坚持政府和市场两手发力,强化产学研紧密结合,注重研发应用一体化推进,研究新办法、探索新机制、走出新路子。
挑上“金扁担”,好技术要让农民用得上、用得好。据测算,在生产条件相同、投入不变的情况下,仅通过提高农业技术到户率,粮食单产提高幅度便可达10%以上。因此,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在强推广、优服务上双管齐下。一方面,强化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推广,壮大农技推广服务特聘力量,加快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另一方面,推进服务社会化,推进粮食生产统防统治、代耕代种、代收代储,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和组织形式导入小农户。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zonghexinwen/2022/0830/1882.html
上一篇:张占斌:数字经济监管不能一刀切,要提高数字
下一篇:以建功有我之志,谱数字振兴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