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现代化研究》栏目[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数据[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投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征稿[09/07]
- · 《农业现代化研究》刊物[09/07]
述评:可望亦可及的中国现代化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述评:可望亦可及的中国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桂涛 王建华 马云飞 中国人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事关中国现代化核心议程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
新华社北京3月10日电 题:述评:可望亦可及的中国现代化
新华社记者桂涛 王建华 马云飞
中国人离现代化的目标从未如此之近。
事关中国现代化核心议程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正在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这份发展蓝图再度明确:到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中国宣告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小康”千年梦圆之际,曾积贫积弱的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根据中国的顶层设计,到2035年完成第一阶段的战略安排后,中国将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百年奋斗,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现代化目标已可望亦可及了。
乘坐动车到达江西南昌站的旅客有序出站(2020年5月5日摄)。新华社发(张学东 摄)
历史与现实昭示:从来没有唯一的现代化方案,也没有通行的现代化路径。
在从传统社会进入现代社会的大变革中,中国追求什么样的现代化?实现路径是什么?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对世界意味着什么?
一份恢宏的中国发展路线图勾勒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和特质。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在贫穷的农业社会基础上起步的一次超大规模人类发展实践。
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意味着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将迈进现代化的门槛,这一数字超过目前发达国家人口总和,可望彻底改写现代化的世界版图。
巨大的人口规模和独特的历史命运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无法“抄袭”他人,无法依附他国,只能立足自身国情、独立自主发展。
这是2020年7月15日拍摄的江西省井冈山市神山村村民笑脸合集(拼版照片)。新华社记者 彭昭之 摄
巨大的人口规模还意味着巨大的市场、巨大的需求。纲要草案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就是中国着眼新发展阶段、立足基本国情,找到的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独特优势。
其次,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现代化,与资本逻辑主导、现代化成果为少数人所占有的现代化有着本质不同。
纲要草案提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等目标,描绘了“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的美好数字生活新图景。设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民生福祉类超过三分之一,这都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本特质。
闪耀着“未来感”的发展蓝图中,既有火星环绕等“仰望星空”的科技前沿攻关,更有“主动健康干预技术研发”等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前沿领域攻关。让人心潮澎湃的科技创新,明确指向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是注重物的不断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的现代化,不走财富至上、忽视社会全面进步的单线发展。
纲要草案并未设定五年GDP年均增速预期性指标,而是强调“保持在合理区间、各年度视情提出”。舆论认为,不被GDP数值束缚,凝心聚气推动高质量发展,基本着眼点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的沿湖景观带(2018年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徐昱 摄
第四,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避免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无节制掠夺自然、累积生态灾难。
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应是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在应答“平衡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这道历史性难题时,每个国家都交过学费,吃过苦头。如今,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进程之中,寻求探索出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路。
纲要草案提出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等目标,走一条绿色现代化之路不仅已经成为全中国社会的共识,而且已取得扎实成效。
第五,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合作共赢、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不走掠夺式扩张的老路。
纲要草案提出“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技术、设备、服务等数字援助”等。走向现代化的中国绝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逻辑。
文章来源:《农业现代化研究》 网址: http://www.nyxdhyjzz.cn/zonghexinwen/2021/0311/792.html